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广远程异地评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山东省闻令而动、快速响应,聚力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在覆盖范围、服务保障、协同实施、提升效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全国招标投标领域改革创新贡献“山东方案”。
按照《通知》的部署要求,山东从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度,统筹推进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工作。
一是将远程异地评标作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抓手。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专家资源、场地资源等要素的跨区域高效配置,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专家资源不足、专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
图为山东省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远程异地评标室工位实景图。山东省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图
二是将远程异地评标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关键举措。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评标过程的“物理隔离”,有效防范了“熟人评审”、地方保护等突出问题。借助全程留痕、实时监控等监管措施,对评标过程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确保评标过程规范透明,为经营主体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
三是将远程异地评标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通过数字化手段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专家差旅、场地使用等直接支出,提高了评标效率,缩短了项目交易周期,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图为山东省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远程异地评标室工位实景图。山东省烟台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图
强化制度供给,健全规范统一的政策体系。对照国家最新要求,建立了“实施细则+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远程异地评标服务保障机制。细化主场、副场职责分工,主场统筹协调评标流程,副场提供场地设施与专家服务保障,确保紧密配合。探索评标副场成本补偿机制,综合考量场地、设备、人员等投入,制定合理补偿标准,保障其积极性与协同联动。明确监管责任,副场配合主场做好见证工作,完整记录评标全过程,同时建立主副场沟通联动机制,及时解决问题,维护评标秩序。
强化技术支撑,构建智能可靠的运行保障。山东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远程异地评标和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第一副组长单位,积极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专家库共享技术标准试运行,完成了全省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和电子交易系统升级完善和技术标准落地。对全省16市1110余个评标工位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评标场所工位在线预约、评标专家身份识别核验、评标环境实时监控、专家评标音视频交互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满足了跨区域、跨层级协同评标的技术要求。同时,将服务保障贯穿于标场所工位预约、评标专家签到与评审、专家劳务费用发放等全流程,通过提供智能化、标准化操作支持,确保评标过程安全、稳定、高效。
图为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场地管理总控平台系统页面。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图
图为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区功能布局图。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图
强化资源共享,拓展跨域协同的应用广度。山东通过资源共享整合,汇总形成“山东省评标专家库共享目录”和“评标场所工位共享目录”,汇集全省标准化评标工位和入库专家,实现了省内专家资源和场地资源的整合与统一发布,打造了“一库管理、全省通用”模式。同时,积极与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节点对接,实现评标场所工位和专家资源共享。在深化省内协同基础上,积极推进跨省域协作,与多个兄弟省份建立长效合作协同工作机制。目前,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开展了跨省(区)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实现了专家资源和场地资源的优势互补,为跨区域项目交易提供了便利。
山东省将坚决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统一部署要求,以《通知》为指引,积极先试先行,持续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创新发展,力争为全国远程异地评标的全面推广和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贡献“山东经验”。
图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随机远程异地评标”成果复制推广现场会。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供图
一是持续完善制度技术体系。按照《通知》要求,不断优化本省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和副场补偿等机制,迭代升级技术系统,筑牢发展根基。
二是深度推进互联互通。全力拓展跨省合作“朋友圈”,深化在资源共享、协同监管、副场补偿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提升跨区域协作水平。
三是不断扩大应用成效。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向更多领域拓展覆盖,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持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经营主体带来更大便利。
四是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认证机制,确保远程异地评标活动安全可靠。